请提供需要修改标题的文章内容哦。
分类: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6/9 浏览量:2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明确指出,要着眼于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统筹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同时统筹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建立起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和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紧密相连,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和独特的价值。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是来自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并且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那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力点和堵点究竟在哪里呢?三位代表委员围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提升技能岗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产业工人队伍的更新换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重庆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喷粉班班长卢跃富来自农村,拥有15年的一线生产经验,多年来一直关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近几年,卢跃富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年轻人,在工厂实习之后,觉得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收入等福利待遇缺乏吸引力,往往出现“宁去送外卖,不愿进工厂”的现象。另外,虽然我国推行了“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但是企业和一线产业工人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同企业对于一线产业工人的工龄制度政策存在较大差异,有的企业在同一岗位上,新老员工的薪资待遇几乎没有差别。“我认为当前产业工人普遍年龄偏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面临着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卢跃富表示。
他建议,一方面,职业院校和人社等就业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督促年轻人做好职业规划,找到自己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行业,并且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践。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配套建设,加快引导企业将职业技能等级与薪资待遇挂钩,同时完善工龄制度,让新员工能够看到希望,也让老员工有奋斗的方向。
据统计,目前我国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则达到2以上。卢跃富认为:“只有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完善职业发展通道,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让年轻人愿意接棒、能够接好棒,中国制造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拓宽农学职教毕业生就业渠道
在职业教师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农业职教教师。来自贵州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的全国人大代表邱宁宏长期从事职业教育领域的植物保护教学和科研工作。说起令她得意的农学生们,邱宁宏总是滔滔不绝,言语中难掩自豪之情,但是提到今年带到全国两会的建议时,她的神情就变得稍显严肃。
“现在很多人说起职教毕业生,首先想到的还是产业工人,其实农业领域也有一大批农学职教生,他们毕业后的薪资待遇、职业发展情况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邱宁宏说,她接触的大部分农村娃对乡村工作是有情怀的,只是很少有合适的机会让他们获得符合自身期待的工作岗位,久而久之,他们对农业职业院校就会有点“敬而远之”,这十分可惜。
农学职教生需要什么样的岗位呢?邱宁宏打开了话匣子:“园艺技术、生态农业技术,这里面的需求非常多,就比如我有学生毕业后在烟草公司应聘了香烟种植的技术员,但这样的好岗位太少了。”邱宁宏感慨地说,农学专业毕业生对口的就业方向是地方涉农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但是招聘的大门很少向他们敞开,这让她经常为学生们的前途发愁。
邱宁宏很清楚,职教生就业环境的改善需要时间,这要依靠体制机制的整体性变革来推动改变。目前她更希望国家能给农业职业院校加大政策保障力度,通过建立涉农职业教育专项发展基金,拓宽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渠道等方式,来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情怀的农村娃投身到农业领域。“老师的作用也很关键,我们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农村孩子树立自信,夯实本领。”她说。
邱宁宏建议,技能型人才需求方有必要进行结构化改革,比如涉农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部分岗位可以向农业职教生倾斜,为他们提供机会。“在农技队伍中平衡本科生和职教生,有利于均衡农技推广工作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农民种地是有很大帮助的。”邱宁宏说。
探索职教赋能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
“专家能手来上课,实习实训基地就在田间地头,这是职业教育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体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张玉清表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基础依靠教育。其中,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在职业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张玉清,在职业本科建设、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等方面一直积极建言献策。
“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在广袤的田间地头,职业教育面向的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还涵盖了返乡创业的高学历人才、技术能手以及企业管理者。通过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两种模式,职业院校实现了对乡村人才的持续赋能。”张玉清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那么,如何让职业教育更加适应乡村振兴需求,下沉到乡村呢?
张玉清认为,首先要依托载体,比如许多职业院校联合地方政府、企业成立乡村振兴学院,针对乡村干部、村里能人等开展能力提升、职业技术能手培训等项目;其次,要注重技能应用场景的创新,帮助农民实现“脚上不沾泥、太阳不晒背”的新型现代化生产方式。
同时,观念的转变尤为关键,张玉清坦言:“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需通过政策引导和典型案例宣传,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